土磚絮語計劃 Mur Mur of the Brick (2018-2019)

Sponsor 贊助: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ural Sustainability Project 香港大學永續鄉郊計劃Duration 日期:2018-2019 這幾年,幾位創作者一直在香港不同鄉村及城中村走訪,試把這城漸被遺忘的文化寶藏以不同藝術媒介的結連參予、尋找、招回。與不同年紀及文化背景社群互動,嘗試把香港的古舊文化以一個富時代感而又能承傳本土的藝術面向出現。 有這樣一群人,不同的理由,走入這差不多被遺忘的客家村中,嘗試去找尋失去的記憶,有從土地復耕中,享受土地與自然界的融和,也有重現失傳手藝,以泥土、破瓦、乾草、竹篾、印染、引入一抹清新,補償被城市冷酷氛圍而窒息的空間。 一笠涼帽,手織花帶,帶出一段段的情,在田野鄉郊中高低徘徊的歌聲,盡訴國情鄉愁,在大地緬懷之中、也有男女的對罵柔情。在艱辛貧瘠中、生命的不屈向我們娓娓道來⋯ 我們,這一幫人,給你們獻上,以不同形式的藝術表達,在荔枝窩心路!荔枝窩村擁有300多年歷史,是香港最具規模和歷史悠久的客家圍村之一。 土磚絮語計劃工作坊包括: An ensemble of artists, artisans, and their presence in this nearly forgotten Hakka Village, to till the land, to bring to light lost craftsmanship, and to revel in the oneness of land and nature. With soil, shattered tiles, hay, bamboo … Continue reading 土磚絮語計劃 Mur Mur of the Brick (2018-2019)

雲南培訓者培訓工作坊Yunnan Train-the-Training Workshop (2019)

日期:2019年9月 September 2019對象:鄉村及流動人口社區的一線服務團隊。他們主要工作包括兒童、長者和困境群體的社區服務,也包括社區組織培育如文藝隊等。培訓對象共32人,其中13人為少數民族。 藝術如何促進社區參與和動員為主,尤其是少數民族社區、文化如何聯結代際、婦女兒童老人如何通過藝術來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及決策相關? 培訓工作坊:以互動敍事作起點,創作屬於每一人自己的歌詞及音樂,中間會以視覺藝術和身體舞動來作每一環節的結連! 通過這些創意活動,能了解自己及如何與不同人建立關係 Reference book – 失落的一角找尋大圓滿 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 by Shel Silverstein Music: sing hallelujah

柬埔寨培訓者培訓計劃 Cambodia Train-the-Trainer Programme (2019)

是次計劃以表達藝術治療方式為柬埔寨的小學老師及義工進行培訓日期 : 15-22/9/2019Artists藝術家:Thomas Yuen, Winnie and Nicole 藝術家的感想: Thomas Yuen在這短短一星期的工作坊裏,我最為深刻的,是以繪畫、音樂、形體、文字等不同藝術形式,跟大家回到一些作為人類來說最基本的要素中體驗和思考。當中有人重回到身體如何呼吸、有人思考甚麼才是接納/被接納、有人開始嘗試轉換不同角度來看事物、有人重新體驗感受情感的重要。 我想作為教導小學的老師和指引者,除了學識上的傳遞,讓孩童可以於學習環境裏感到被接納、安全和感受到學習的快樂也非常重要。這次工作坊的過程中,看到對當地一眾老師來說,這些都是甚具挑戰性的新想法,心想這跟當地的歷史文化有著關係。其實我們是確切的在做一種文化交流,他們也分享了他們的看法讓我思考很多。 這次的工作坊時間雖短,不過見大家都很投入和認真思考、感受,也見到身處當地的服侍者非常用心投入他們的崗位,見到他們也讓我體會不少。 Winnie第一次踏足柬埔寨,國家的歷史令傷痛與影響帶到現在,我看到是一個世代的創傷,但同時看到生命的堅韌。 在5天的教師訓練中,大家學習藝術,同時經驗運用音樂、舞動、繪畫等在自己生命中的探索,有的第一次感覺到順暢的呼吸、有的回憶起兒時被父母痛打、有的在詩歌中抒發故鄉的思念、有的在跟隨節拍中找到人生的愉悅,大家經驗藝術的有機性,有計劃但沒有預設,有團隊的分享同時有個人不同的領受,過程中如何由不安到彼此相信的過程,像我們一起創作的「生命樹」一樣,慢慢地成長和延伸。 記得老師們珍視地拿著芽菜,與自己的學生連繫,小心翼翼地描繪他們,學習觀察他們、愛護他們,雖然過程可能很陌生,但是,我相信愛和真誠是天生的,雖然世代帶來創傷,但是在藝術的探索下,我看見老師們亦探索到如何愛自己和學生。感激這短暫的五天,可以見證生命的勇氣和成長。 Josephine Kwong –School Principle of Glow WorldThe training has given our staff a stronger vision of being a tree that protects and loves the little ones, and helps them to grow…. The new school year started with a difference….God is … Continue reading 柬埔寨培訓者培訓計劃 Cambodia Train-the-Trainer Programme (2019)

Art in the Camp…..for Syria 營敘藝穗 (2017)

Date日期:2017年10月Co-Organizer合辦:園泉香港基督徒藝術家團契 Garden Streams Hong Kong Fellowship of Christian Artists於2017年10月藝術家們到黎巴嫩,以藝術來幫助來自敍利亞的難民抒緩作為難民身分的不安情緒。Artists assisted relief efforts in Lebanon with music and art. 完成藝術創作後,每位小朋友都來拍一張「明星相」A portrait for each child after art making. 這些孩子所戴的帽子,是由香港一些有情緒病患的婦女親手為難民小孩們編織的。Hats knitted by emotionally troubled women from Hong Kong.

愛的啟蒙 Love from Inside Out (2016-2017)

《愛的啟蒙香港社區藝術教育》Love from Inside Out Community Art Education Project Sponsored by 香港陽光文化基金會有限公司 Partnership:通德學校, 錦田匯動青年館 2017 藝術教育優異表現獎 Certificate of Merit for Arts Education Project Launch: 17th Dec 2016 許多來自不同民族與文化的人們生活在香港,由於社會發展以及文化差異的原因,少數民族家庭通常收入較低,且難以很好地融入主流社會。來自這些家庭 的兒童也很少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個人發展和社會性發展都受到限制。 項目開展的主要區域位於錦田,這是一個南亞少數民族和中國大陸新移民聚居的地區。工作坊將在錦田的通德學校 開展,而項目的前期活動和匯報活動會在錦田匯動青年館 進行。錦田匯動青年館也為該項目更好地在社區開展提供了許多協助和聯絡工作。 愛浸潤著我們的生命,愛體現在人與人的交往,愛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以及我們生存的土地。這個項目希望通過藝術來影響兒童: 重建愛和希望,將其作為在集體生活中的個人身份建立和發展的基礎。 提供與不同民族背景的同齡人進行合作的機會,促進相互理解與尊重。 把這個新學習到的動機運用到校內和校外的學習中去。

水下漁灣的故事 Sai Kung Fishermen Stories (2016-2017)

This project was awarded Hong Kong Arts Development Council’s 2017 Award for Arts Promotion March 2016 – 2017 Phase I – Music and Creative arts workshopsCollect life stories, record and create new fishermen’s songs and base on the old fishermen’s handicraft, create various arts Phase II – Theatrical Fashion walk at Hong Kong Heritage MuseumThe … Continue reading 水下漁灣的故事 Sai Kung Fishermen Stories (2016-2017)

2016年度崔各庄鄉京旺家園社區傳統農耕文化夏令營 Beijing Neighbourhood Art Retreat (2016)

合作伙伴Partner:北京近邻社会服务中心. Beijing Neighbors Social Service CenterJuly 2016 2016年7月15至19日 一群因社區發展而被遷移至樓房居住的農民,是次活動希望以「社群藝術」方式,讓他們在認識和了解自己本地農民文化的同時,可以用音樂、繪畫等形式 展現自己的文化及才能。 一連五天的活動,以繪畫及音樂集體創作帶出農耕文化,活動分三組進行包括:成人繪畫組、兒童繪畫及音樂組。藝術家於每天活動開始前一個小時,所有 參加者(不論是繪畫或是音樂的參加者)都會聚在一起進行活動,希望讓不同組別的參加者可以更加融合。 連 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DU2NzYwNg==&mid=2651440160&idx=1&sn=ff8f62d75df1c4bd6e31978cd24200c1&scene=1&srcid=07296hydgzViSHB0ZjEN6e9A&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wechat_redirect

打開明瓦口 — 龍躍頭最後圍村新娘的哭嫁聲音 Lung Yeuk Tau Music Project 2016

合作機構: Innate healing 從圍頭與客家族群流傳下來的歌謠,重拾昔日社區生活回憶,並與新世代連結和交流,達致傳承拓展的意義。一方面是昔日歌謠紀錄,另一方面加入現代藝 術元素,如傳統樂曲譜上現代音樂以創出新演繹;藉此與時並進向北區人士推展傳統地區文化。

有米樂土1+1 Lung Yeuk Tau Rice Project (2016)

粉嶺龍躍頭老圍村農田 +明愛龍躍頭社區發展計劃 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 June 2016 to Jan 2017 Lung Yeuk Tau Rice Project (2016) Art for All partnered with Caritas to engage three generations of locals in a project with music, painting and crafts. 一株禾的種植,背後有無數人的生活故事。在這個曾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社區,原來連繫著不同背景村民的情感。除了圍頭和客家原居民均以 種植農作物的生活經驗外,這裡也住了不少的新來港婦女,她們也曾在國內農村生活成長。每當她們提到種稻時也會表現得十分興奮,叫嚷著描述昔日的家 鄉的種稻情況。透過今次社區參與共融活動,我們以集體種稻活動,並邀請區內圍頭客家長者婦女,作為承傳者,也邀請藝術導師,透過音樂、畫畫、手工社區創作媒介參 與等,把三代人連接起來,融合不同年齡女性的知識和所長, 承傳生活智慧文化給與年幼的一代。 傳統農耕文化配合土地藝術創作, 承傳稻米文化,從眼睛、手、心、音、舞動不同的藝術元素,讓參加者發揮個人潛能, 用多種藝術形式融合三代不同背景的社群將三代人聯繫起來。